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法治軌道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爸袊浆F代化”是貫穿黨的二十大報告全篇的關鍵詞,其內涵極為精辟,內容十分豐富,構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內在地合乎邏輯地包含著中國式社會治理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的戰略目標鐫刻著黨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為世界謀大同、為人類謀進步的百年光輝歷程,指向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并以“中國之治”的偉業豐碑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其統一于經濟發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生態良好之中,以民生福祉建設、實現社會公正、增強社會發展活力、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更高水平平安中國為豐富內容與時代特征的社會文明,內嵌于中國式現代化“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之中。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可逆轉之勢交匯疊加期,從獨特世情國情黨情社情民情出發,以中國式社會治理現代化保障和服務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是對黨領導億萬人民開探、開辟、開拓、開創中國式社會治理現代化新道路百年奮斗歷程的創新性總結;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治理理論的新飛躍;為那些既希望加速實現現代化,又希望保持民族獨立性、國家長治久安的大多數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全新選擇。其意義重大而深遠。中國式社會治理現代化集歷史邏輯、制度邏輯、理論邏輯、時代邏輯于一體,具有豐富的科學內涵與鮮明特征。
根本保證:堅持黨對社會治理的全面領導?!包h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睔v史和實踐深刻啟示,開創中國式社會治理現代化新道路必須始終堅持黨的領導。在中國廣袤的大地上,面對不同地域和不同的領域,為什么我國能保持長期穩定?根本的一條就是我們始終堅持共產黨領導。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和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我國最大的優勢是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這要求必須善于運用這些優勢,把黨的領導貫穿到社會治理各方面各環節全過程,在黨的領導下完善多元主體分工合作的社會治理體制,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打造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充分運用社會治理優勢并將其轉化為社會治理效能,使社會充滿活力、安定有序。
治理宗旨:堅持人民主體地位,以人民為中心,為了人民,依靠人民。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必須始終堅持人民主體地位。中國式社會治理現代化科學回答了為了誰、依靠誰這一根本宗旨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國家的名稱,我們各級國家機關的名稱,都冠以“人民”的稱號,這是我國社會主義國家政權的基本定位。我國國家制度深深植根于人民之中,能夠有效體現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權益、激發人民創造力。歷史和實踐深刻啟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隨著時代發展和社會進步更加強烈,對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也不斷增長,這要求我們必須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不動搖,想人民之所想,從解決人民“急難愁盼”最關切的問題入手,維護人民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
戰略布局: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中始終把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建設平安中國放在重要位置,并將之置于法治國家、法治政府一體建設中。針對影響和制約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中遇到的體制機制等方面的障礙,結合國際大背景給中國帶來的機遇和挑戰,指出必須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辦好發展安全兩件大事;強調牢牢把握社會公平正義這一法治價值追求,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項法律制度、每一個執法決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明確提出必須提高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建設更高水平平安中國,實現社會公平正義、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享有改革成果;以國家安全新格局保障發展新格局,確保國家安全、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國家長治久安。
治理格局:完善社會治理體系,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共同體。社會治理格局是社會治理秩序的一種結構性關系,它在實現社會治理目標與提升社會治理能力中發揮著基礎性作用。其涵蓋的內容涉及新發展格局、重大風險防控、網絡治理、食品監管、全媒體融合、城鄉治理等社會治理各方面全過程。既需要秉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通過采取各種風險防控的精細化措施提高風險防范意識和能力,又需要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社會治理體系,著力打造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形成政府治理與社會自我調節和居民自治良性互動。
治理動力:創新社會治理體制,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確保社會既生機勃勃又井然有序。一方面,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是為了更好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等生產要素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另一方面,處理好政府與社會關系。須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發揮社會力量在管理社會事務中的作用,讓社會各方面參與,形成合作共治、良性互動的局面。再一方面,處理好活力和有序的關系。社會發展既需要活力又需要秩序。又一方面,靠制度保證社會公平正義。制度是社會公平正義的保證。歷史和實踐深刻啟示,確保社會既生機勃勃又井然有序必須從制度安排入手,盡量減少社會不公平的現象,保障人民應有的權利;把社會公平正義和人民福祉作為衡量體制機制和政策規定的重要參考因素,反思需要改革妨礙社會公平正義的問題;狠抓和落實制度安排中不健全的問題,讓治理制度安排真正體現社會公平正義,從根本上維護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