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發現App需要購買會員時,先問問同事朋友是否有賬號可以借用,是大多數人的“常規操作”。近年來,就有人從中嗅到商機,逐漸將共享會員變成了一種“生意”。據媒體報道,在一些代理平臺上,視頻、網盤、下載APP的會員均可低價租售,最低只要2元/5-7天。其中,大多數會員的登錄僅需要輸入賬號密碼,也有部分需要通過“接碼平臺”查詢相應驗證碼。
出租、售賣視頻網站會員賬號,本就是違反《反不正當競爭法》的行為,但大多數平臺都可以同時登錄多個端口,也沒有嚴格的身份識別機制,給了共享會員代理可乘之機。加上會員費用不斷上漲、使用體驗不佳等多種原因,越來越多的用戶轉身投向了這種灰黑色產業。
消費者從租賃平臺購買共享會員,真能像他們想象中一樣“薅到羊毛”嗎?其實未必。的確,目前大多網站會員單月價格在20到30元之間,相比之下共享會員動輒五六塊的低價看上去實在“劃算”。但拋開會員代理干的是違法生意,時常掉線、封號,導致賬號無法正常使用不說,這種來源不明的賬號以及置于監管地帶之外的所謂“接碼平臺”,也暗藏著泄露個人信息的風險。
回到平臺這一端,對于大多數App尤其是流媒體平臺來說,會員付費訂閱正在逐漸超過廣告,成為最重要的收入來源。而租號代理的存在相當于直接攔截了商家生意,損害了經營者的合法利益。而長期對市場秩序的擾亂,也必定會反過來影響產品質量。加強監管與審查,對其進行打擊既是維系平臺正常運營的必要手段,更是對創作者的保護。
據此前報道,平臺大多通過加強賬號登錄把控、觀看行為分析、精準識別三種策略對外部會員代理進行打擊,雙方打官司的消息也屢見報端。但即使是在多種手段監控之下,共享會員的灰色產業依然屢禁不止。因此也要看到,在這場長時間的拉扯和對峙中,想徹底鏟除這種灰黑色產業鏈的生存土壤,并不是一句簡單的“打擊非法代理”就能夠解決的。在需求這一側,平臺同樣不能懈怠。
日前,優酷調整賬號登錄規則,修改后一個會員賬號只能同時在一臺手機上登錄。這一消息發布后迅速登上熱搜,引發關注。1月4日,優酷官方回應稱這是為了“保護用戶賬號安全,打擊黑灰產”。但從網友的討論中不難看出,現實生活中“非法租售”與“親友分享”某種程度上共同處于這個灰色地帶。如何精準打擊共享會員代理,又兼顧用戶體驗,將會員付費制度進一步完善,是平臺不能繞過的問題。
例如,有些用戶反映,自己只想看某一個平臺中的某一部影片,卻要交齊一個月的會員費,難免會感到“不值”。對此,平臺可以考慮付費點播和會員制度同步推行;再如,一些網友關注家庭消費場景,平臺也不妨推出多種適用范圍和價格不同的會員套餐,讓消費者根據個人習慣自行選擇。
優質的內容、良好的服務才是一個平臺最強大的競爭力。此前超前點播華而不實、充值會員還要看廣告等問題都曾受到詬病。如果消費者連基礎的會員權益都無法得到保障,體驗在使用中屢屢滑坡,自然就會“用腳投票”,轉向他們認為“性價比高”的服務。
會員服務不是買斷的一次性生意。在打擊共享會員租售這一邏輯鏈條上,優質服務、用戶體驗與付費意愿、制度化的市場環境其實相輔相成。而消費習慣的改變和內容付費生態的完善絕不是能夠速成的工作,在可預見的未來,這還需要相關利益方反復的磨合與不斷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