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法人》全媒體記者 惠寧寧
智能手機、自動駕駛、在線支付、3D打印……提到科技在生活中的應用,你還能想到什么?
當前,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對全球經濟政治格局、產業形態、生活方式等帶來深刻影響,人類在科技的創新和引領下進入新時代。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成功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十年間,中國重大創新成果不斷涌現,創新型國家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科學技術不斷帶給百姓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隨著技術的發展,區塊鏈、人工智能、5G、物聯網等,越來越多新技術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近日,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發布《2022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中國在全球創新指數中的排名從去年的第12位上升至第11位。中國橋、中國路、中國港、中國車、中國樓,“天眼”探空、神舟飛天、墨子“傳信”、高鐵奔馳、北斗組網、超算“發威”、大飛機首飛……一個個奇跡般的工程,一項項科技創新成果,展示中國的跨域性進步,也編織起人民美好生活的圖景。
城市越來越智慧
掃碼就診、自動繳費、刷卡出行……“互聯網+”連通起城市不同領域,讓百姓生活更方便,城市運轉更靈活暢通。我們生活的城市,越來越智能化。近年來,大數據、互聯網等技術,在智慧城市、數字政府、新基建的發展中應用得越來越廣泛。中國智慧城市建設快速發展,各類智慧城市應用已取得顯著成效。如在線掛號、自助繳費等科技應用,大大緩解了百姓就醫難問題,電子交警、潮汐分流、智能停車也有效疏解了城市交通擁堵,實時公交、刷碼乘車更是極大方便了百姓出行。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發改委聯合印發的《“十四五”全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規劃》不僅涵蓋構建系統完備、高效實用、智能綠色、安全可靠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還包括推進城市智慧化轉型。目前,多部門確定的智慧城市試點數量累計已超過700個,并均出臺了相應規劃。從實際效果看,智慧城市在城市交通、醫療、政務管理等領域取得了廣泛成果。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使“互聯網+”越來越廣泛地應用于疫情防控、在線辦公、在線課堂等方面。作為北京市大數據行動計劃的技術服務商,北京融信數聯科技有限公司(下稱“融信數聯”)依托北京市大數據統采共用及共享融合機制,快速搭建了社區疫情風險態勢感知與趨勢預測系統,通過政務數據和社會數據等多方數據源,進行數據治理和融合分析,保障24小時不間斷全時響應北京疫情防控。
此外,融信數聯還為北京市昌平區回龍觀和天通苑地區(下稱“回天社區”)的智慧化建設提供技術保障。融信數聯技術團隊集中回天社區的多源數據資源,以“人”為聚焦點、“數據”為線索鏈、“城市”為思考面,建設了基于大數據人口與社會治理決策的支撐體系,對回天社區公共服務、交通出行、職住通勤、環境品質、管理運維等方面進行深度量化剖析,進而幫助政府構建地區的精準認知,總結優勢和短板,優化政府惠民項目落地執行。
今年年初,融信數聯創始人于笑博曾向《法人》記者介紹,公司正在打造數據治理和應用驅動的“智慧政府2.0版本”,致力于讓各級政府決策更精準。其核心業務包括數據治理、融合分析、決策支撐等,涵蓋人口就業與產業經濟、智慧交通、城市治理(旅游、規劃、綜治等)、智能決策4大板塊,涉及10余個政府部門。
食物可能來自太空
黃瓜像手臂一樣粗,茄子如籃球一般大,還有花期更長的玫瑰,各種奇特的植物讓人大飽眼福,這是太空育種帶來的驚喜。
太空育種即航天育種,也稱空間誘變育種,是將農作物的種子或試管種苗、組織器官送到太空,經過太空(包含亞軌道)特殊的環境(空間宇宙射線、微重力、高真空、交變磁場等因素)對種子和微生物進行處理,使作物種子產生有益的變異,返回后經地面選育、試種,培育出優質、高產、高抗及外形奇美的新品種。
太空育種是當今世界農業領域中最尖端的科學技術課題之一。中國獨立自主的載人空間站建成后,為航天工程育種的科學技術研究提供更豐富的空間資源和太空微重力、高真空、高輻射、弱地磁等的研究環境。月球探測工程、火星探測工程的實施,也會為解決基因在近地空間輻射條件下不能得到很好變異等問題,提供有力的科學研究手段和空間實驗環境。資料顯示,自1987年以來,中國利用返回式衛星和神舟飛船,及亞軌道飛船進行了很多次太空搭載試驗。航天事業的飛速發展,為中國種業振興開辟了一條“太空路”。
10月8日,著名航天農業專家、新航天星空實驗室負責人張傳軍向記者介紹,航天育種具有變異頻率高、變異幅度大、有益變異多、穩定性強的特點。目前,通過航天育種培育出的太空青椒、太空黃瓜、太空番茄、太空西瓜等,具有高產、優質、早熟、抗病良種、口感好、外形奇美等特點?!疤涨嘟贰眴喂?50至600克,比普通青椒增產20%至30%,且維生素C、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于普通青椒。
太空育種讓食物變得如此不同尋常,人們在驚嘆的同時,也產生疑問:這樣的食物安全嗎?對此,航天專家給出了答案。經科學家檢測分析,經過太空育種的水稻依然是水稻,青椒依然是青椒,并無外來生物基因導入與整合,物種沒有發生本質變化。聯合國國際糧農組織、國際衛生組織、國際原子能機構已經聯合認定:太空種子是安全種子,太空種子培育出的農作物是健康食品。
張傳軍介紹,航天科技飛速發展“反哺”的動能遠不只是科技研發、太空探索這些領域,航天科技對解決農民口糧問題是一條嶄新的途徑。他表示,中國是人口大國、農業大國,也是種子需求大國,年種子需求量高達百億公斤左右。然而,國內種業企業占有的份額僅一小部分,其余大部分的種子份額被國外種子機構瓜分。因此,拓寬育種途徑,創新新的種質資源是中國農業的頭等大事。農業育種一般需要8年時間才能推廣,而太空育種只需要4年到5年,明顯縮短了育種年限。太空育種為中國種業振興開拓了一條航天路,并且隨著航天技術和太空育種技術的發展,尤其是商業飛船和臨近空間探索器的入列,使得太空育種環境更加豐富。
資料顯示,迄今為止,據不完全統計,已進行搭載的有糧食作物類有小麥、水稻、大豆、玉米、綠豆、豌豆、高粱等;蔬菜類有西紅柿、辣椒、黃瓜、甜菜、茄子、蘿卜等;經濟作物有棉花、煙草等;花卉有萬壽菊、雞冠花、三色堇、龍葵、荷花、百合等;中草藥材有黃芪、甘草;樹木種子有油松、白皮松及石刁柏,還有草坪種子等?!皩嵺`證明,航天育種可獲得地面誘變育種難以達到的育種效果,并已成為將航天技術應用于作物品種改良、農業提質增效、一二三產融合、鄉村振興、開拓新生態新業態新的經濟增長點的有效途徑?!睆垈鬈娬f。
航天育種距離我們還有多遠?我們生活中哪些食物來自太空育種?
張傳軍介紹,目前,太空育種成果與我們的關系日益密切。太空全株紫玉米軸穗原花青素含量達5%到7%,是藍莓的6到8倍,是紫薯的8到9倍;同時富含鐵、硒、鈣、鋅等微量元素,含量達普通玉米的2到9倍;蛋白質含量比普通玉米高1.22倍??沙浞峙c酒、水、食品、飲料、醫藥、健康、化妝品等產業產品組合。目前已實現量產,可廣泛應用于日常生活。
技術改變出行方式
高鐵、網約車、共享單車、自動駕駛,細數出行方面的“高科技”,除了為生活帶來高效便捷的應用,還有“交通實時監控”“公共車輛管理”“旅行信息服務”“車輛輔助控制”等交通應用場景。數據的收集和傳輸起到了關鍵作用,確保交通系統的整體性、實時性、便利性及其提供服務的廣泛性。
在智慧交通方面的重要技術,除了物聯網、AI、大數據、移動互聯,北斗衛星鋪設的“天眼網絡”,將全國大大小小的路面交通情況“盡收眼底”,為全面剖析路面情況提供了重要的數據基礎。而我們,只通過一部智能手機,就能將電子地圖和實時路況直觀地展現在眼前,及時了解道路情況,調整合理路線,避免交通擁堵。
在無人駕駛領域,今年8月1日開始施行的《深圳經濟特區智能網聯汽車管理條例》(下稱“深圳新規”),對于智能網聯汽車準入登記、上路行駛等事項作出具體規定。
9月中旬,記者來到位于北京市大興區亦莊的國家智能汽車與智慧交通(京冀)示范區亦莊基地封閉測試場。亦莊路上,一輛輛自動駕駛汽車在測試運營,這些車輛正式上路前都要在亦莊基地封閉測試場進行相應測試,以保證上路測試運營的安全。
“亦莊路上的自動駕駛車輛已經可以實現主駕駛位無人的測試運行,安全員在副駕駛位,只會在一些緊急場景下采取人工接管措施。這也充分印證了在北京市支持引導下的自動駕駛技術的快速進步?!睖y試現場,北京智能車聯產業創新中心市場總監肖銳向記者介紹。
肖銳還表示,廣東深圳最新發布的相關政策是在北京市自動駕駛政策支撐體系探索基礎上的又一個創新。深圳比較明確地界定了自動駕駛發生事故后的責任劃分問題。深圳新規的實施,讓我們離無人駕駛的真正市場化落地更近了一步。
數字化賦能醫藥生物
今年9月,在首屆衛生健康與工業科技創新服務大會上,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副主任曾益新指出,衛生健康與工業科技創新服務密不可分,相輔相成。面臨新冠肺炎疫情,中國依賴完善的工業體系和科技創新,在短時期內快速研發出檢測試劑盒、研制抗病毒疫苗,疫情防控工作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一直以來,對醫藥以及生命科學的變革被認為是AI最有前景的方向之一。目前AI與藥物研發已進入快速成長期,備受業界矚目。
AI輔助乳腺癌篩查超聲機器人、AI藥物研發解決方案等成果更表明,數據技術進步推動著AI與藥物研發相結合。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見的癌癥之一,早期篩查是降低乳腺癌死亡率的有效措施。但中國基層醫院卻普遍面臨資深醫生資源短缺的難題?!靶t生”是基于亞馬遜云科技的云服務打造的一款機器人,能夠輔助基層醫院完成大批量乳腺癌早期篩查的工作。
借助亞馬遜云科技的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服務,“小濟醫生”能夠實現包括自動檢測并標注病灶、自動分類病灶、自動計算病灶尺寸、自動判斷良惡性等功能;同時,還能對所收集的數據進行檢查和修正,完成更精細化的篩查,提高檢測結果的準確度,其準確率得到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以及多位美國乳腺癌權威的高度認可。
在傳統研發模式下,藥物開發效率很低。數據顯示,藥品走向商業化的失敗率為90%,平均一款新藥物的研發成本超過20億美元,且耗時10年。而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服務在藥物研發全流程的應用,實現了研發管線各個環節降本增效。
教育領域的黑科技
“我們小時候,老師留給我們最深的印象是,白天,站在講臺上,手持粉筆;晚上,在燈下批改作業,一瓶紅墨水、一支鋼筆、幾摞作業本?!薄?0后”的李琦是北京某小學的班主任,想起剛參加工作時批改作業的情景,她十分感慨,“過去批改作業是很耗費精神體力的,隨著班上的孩子越來越多,老師需要完成的工作量逐漸加大,每天都要占用業余時間?!?/p>
現在,有了智能作業批改系統,不僅省時省力,還能幫助老師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
在2022年北京“服貿會”上,飛象星球自主研發的智能批改系統在展會上亮相。工作人員隨手拿起幾份學生作業,放進系統里掃描,幾秒后,就能直接完成批改。不僅能快速完成大量作業批改,同時,能在老師的后臺實時顯示批改結果并進行數據記錄。老師可以通過查閱批改數據,快速了解學生的知識薄弱點。目前,系統支持100多種題型的批改。此外,在作業場景里,飛象星球智能作業系統借助人工智能技術,幫助老師一鍵布置“個性化作業”。
數據顯示,2018年到2021年,北京市全球數字經濟標桿城市指數增長71%?!皯{借精準的AI識別技術,智能批改系統能為教師節省80%的作業批改時間?!憋w象星球工作人員介紹。
科技帶來的改變,還有很多很多,等著你去感受和探索,科技的力量,神秘且無窮。未來,將有無限可能。
(責編 白馗)
、